一个对得上眼合乎口味的地方,对其细细踏访和慢慢咀嚼是值得的,金秀六巷乡门头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门头在花篮瑶语里是“龙门”“龙头”的意思,这是花篮瑶的世居地之一。这个居住在山上的族群,从遥远的古陈国南迁而来。在花篮瑶中,至今依然完整保存着一部远古的宗族历史。每到隆重的场合,如结婚生子、祭祀祖先等,老人的口中就会流淌出一条人类生存繁衍的涓涓细流。他们从盘古开天地讲起,一直讲到穿越烽火的迁徙,最后在清脆的鞭炮和锣鼓声中打上句号。这部口耳相传的史书,是花篮瑶的强心剂。深入骨髓的记忆激励着花篮瑶子弟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使得他们能够在虎狼环伺的险恶环境里求得生机。当年的瑶民首领侯通仁、蓝受贰、侯大苟等人登高一呼,瑶民的怒火便在大藤峡两岸的千山万壑中燃起。这些怒火噼啪燃烧了二百五十余年,烧烫了大明朝廷的神经。我想当年王阳明在浇灭这场熊熊燃烧的大火时,一定会被瑶民的坚韧所震撼。回头一望,倘若不是王阳明,倘若不是湘西士兵,又有谁能阻断这场烈火的持续蔓延?瑶民被朝廷猎杀之际,且战且退,最后进入瘴气弥漫、虎狼出没的深山老林。高耸入云的山梁是一道安全坚固的屏障,挡住了夺命的箭镞和炮火,让他们在历史的夹缝里得以休养生息。在飞鸟和野兽的领地里,这个有着强悍生命力的民族,以日月为伴,与山水为邻,在陡峭而薄瘦的山岭上,以一把弯刀开辟民族生存的通道,用微弱的火光照亮头顶狭小的天空。有刀口逃生这样铭心刻骨的经历,门头就无愧于“龙门”“龙头”这样的称号。 大瑶山广为流传的“有山有水,石头爬树”民谣,像是一道咒语,又像是一条密令。它敲打着一个民族敏感的神经,旷日持久地向世人描画着花篮瑶在崇山峻岭间的生存环境、生存智慧和生存意志,这无疑是一部无法忘却的史诗和铭心刻骨的训诫。征服险峻的山和湍急的水,不仅需要强劲的脚力,还需要坚定的信念。石头爬树就是告诫子孙,要拥有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迎来生存的曙光。 履金秀之约,身为文人,最佳的切口当然是文字,借以打通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壁垒,在脚步抵达之前,先从精神层面接近它、触摸它、安抚它。在动身前的一个月,我翻遍所能找到的与大瑶山有关的书籍。这种恶补的阅读充斥着瞎子摸象的意味,但却让我在迷蒙的云雾中见识“犹抱琵琶”的水色金秀。 一踏上金秀地界,便蓦然想起多年前在宁波天一阁,我闻到了来自山野的味道——灵香草的香味。那段清香的记忆,使得寻找那让人痴迷沉醉的香草成为我金秀之行的目标之一。作为一棵隐居高山幽谷的香草,它无法预知和把控自己的命运和际遇。这要感谢对它有知遇之恩的天一阁主人——范钦。一个平淡无奇的柔弱书生、落魄文人,改变了灵香草孤寂凄凉的命运,让它告别荒僻的大瑶山,奔赴东海之滨,奔赴一场文明盛宴,聆听人声、涛声和书声的混响,开启它华贵风雅的芳香旅程。 顺着淡淡的清香,我来到瑶药一条街。尽管飘着细雨,但无法浇灭我的兴致。在中草药味道弥漫的窄窄街道,我见到了让我惊叹好些年的灵香草。此刻,它褪掉身上披着的水色山光,不动声色地躺在透明的薄膜袋里,散发着千年如一的奇异香味。阿姨耐心地讲解它的来历和功用,我也得知,因为人为的掠夺,野生的灵香草已几近绝迹,现在都是人工种植的灵香草。尽管芳香依旧,但少了一股山野的气息,不禁让人唏嘘。 在大瑶山,“举头三尺有神明”得到了最为淋漓的体现。瑶民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等视为神灵,把它们请入庙中,日夜供奉,祈愿天清地朗,民安国泰。它也如一条律令,训诫子孙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融入自然。为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控制人口的规模,每一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门头瑶寨,四十二家,今古如一,从未增加减少,堪称奇观。门头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叫做“光达基宫”的宫殿。瑶民虔诚庄重地向天地跪、向山水跪,向一棵树一块石头下跪,但他们从未向强权下跪。他们跪下来,不是求饶,而是寻找神灵的保佑。他们在神灵的陪伴和护送下出生、成长、老去,最后循着火光指引的方向回归山林,回归母腹。 门头村口的空地上,生长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和青青浅浅的野草,没有钢筋和水泥,这似乎是一个花篮瑶古老的约定和坚守。在那一方土地上,灵异的石头不是以自己的坚硬承载着祖宗的教训,就是以昂扬的姿态爬到树上,展示着一个民族坚韧磅礴的生命气象。空地边的树脚下,两尊石像,男左女右,姿态安闲,栩栩如生,这是花篮瑶的祖先。他们不居住在阴森冰冷的庙宇里,而是并肩站立在空旷的野外,沐浴雨露阳光,神态自若,宠辱不惊。与宗祠和门楼上“古风皓月”的匾额一道,共同营造一个“源自陈国,支分瑶山”的古老故事,传达一种融入自然,头顶日月的精神。“安定堂”三个字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民族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美好愿景。 门头村口那座门楼内悬挂的犁耙,对世代的瑶族子民耳提面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根本、忘记来路、忘记肩头的责任。 那天,在海拔800米之上,满眼都是高山耸峙,峡谷幽深,云雾缥渺,溪流飞溅,飞禽振翅,走兽奔突。突然间,一件别致的衣服闯了进来,是一件六巷乡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工作服。看到它时,它的主人并不在场。它静静地悬挂在一张椅子的靠背上,黑色的底子镶着针织的黄边,两侧的衣袋是色彩明艳的针织图案,看上去特色鲜明又庄重简洁。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为赏心悦目的马甲,马甲后背的字让人心生敬意:海拔高,服务热情更高! 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闪现出花篮瑶在山道上健步如飞的挺拔身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圣堂山上,有古风也有皓月,有天籁也有人声。
|